未來機房:提高機房設施的擴展性(二)
機櫃子係統越來越受到重視。IT設備的機架化勢不可擋,以至於非機架式設備(如塔式服務器)也“借機上架”了。正如美國可用性研究中心提出的“IT微環境”概念所提示的那樣,機架(機櫃)正在成為IT設備的“新家”,或者說,機櫃內的微環境才是所謂的“機房環境”。
更有研究專家稱“機櫃即機房”。在某種程度上,至少在機房的物理空間層麵上,機櫃確實可以理解為被“切割成模塊的機房”。
機櫃的擴展性表現在機櫃內設備密度的擴展和機櫃數量的擴展。一般情況下,用戶在機房初建時都在機櫃內預留了相當寬裕的空間,以42U機櫃為例,通常所有設備隻占據10~20個U,所以表麵上看,在空間上具有100~200%的擴展性。但是,實際的擴展性並非如此樂觀,因為必須將機櫃的配風能力(通常稱為散熱能力)以及配電能力考慮在內。
一方麵,機櫃內的設備需要溫度、濕度適宜並且風量充足的冷風(冷空氣)。這些冷風被機櫃內的IT設備吸入,從而為設備內的部件(尤其是CPU)降溫。當機櫃內設備增加到一定數量時,由地板出風口送出的冷風風量將不能滿足所有設備的需求,從而形成部分IT設備配風不足而過熱。
風量的分配由包括出風口風壓、出風口麵積等許多因素決定,在冷風從地板出風口向上排出後的上升過程中,動壓不斷下降,從而引起位於機櫃不同高度的設備的配風量分布很不均勻。而且,當出口風速比較小時,動壓不夠強,冷風不能被送到機櫃上部的設備,使上部設備過熱。
而加大出口風速,雖然能夠解決機櫃上部的送風問題,但會引起機櫃下部位置的淨壓過低甚至產生負壓(射流效應),從而使下部設備配風不足引起過熱。
解決機櫃內設備密度擴展時遇到的這種局部熱點問題可以采用調配IT設備位置的方式來解決。例如,把熱負荷最大的設備安裝在機櫃中部位置,以便獲得最大的配風風量。另外的解決方法是,在機櫃的上部或下部位置安裝軸向水平的強排風扇,增強上部或下部的吸入能力(即減小IT設備的入口靜壓),從而增加配風風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期機櫃的頂部通常都安裝有垂直軸向的、向上排風的強排風扇,但這種風扇對目前的標準IT機櫃沒有任何作用,因為現在所有的機架式IT設備均為前進風、後排風。
另一方麵,機櫃內的設備需要供電以及與機櫃外部進行通信。當機櫃內的IT設備數量增加時,這些線纜、連接端子同時成倍地增加,從而對機架式電源排插的容量、插口數量都提出了擴展要求。如果要增加電源排插的數量,則需要考慮是否該留有空間、在配電櫃上是否留有空開以及接線位置。
機櫃內的布線空間也是需要提前考慮的,因為當機櫃內的功率密度提高時,設備後部的線纜將明顯增加風阻,所以必須考慮線纜管理及走線空間的問題。
有些用戶的IT設備不是成批地增加,而是經常性地、零星地增加(如北美地區有的用戶平均每3周就會增加1台IT設備),而增加IT設備時,IT管理員會順手把設備電源插到電源排插上空餘的插座上,一般都不會用電流表去核對每一個電源排插的總功率負荷情況。
這樣,當單個IT設備的功率較大時,很容易由於新添設備而引起電源排插的電流過載而使其空開跳斷,從而導致其他設備的宕機。所以在新添設備時,必須監測電源排插的電流,或者使用本身帶有電流或功率顯示的電源排插。
機房溫濕度調節相關產品:機房專用空調
谘詢熱線
133-6050-3273